第六百四十一章 反明同盟-《家兄朱由校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五十年的时间,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,大明宗藩体系的科技程度会进展神速。

    到时候,就算欧洲醒悟过来,恐怕也已经和大明产生两到三代的武器代差了。

    况且,五十年后的大明,人口再怎么说也足够在原本基础上翻一倍。

    加上火车的修通,大明军队可以在西征的同时,不断迁移人口来同化当地。

    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浪潮是1720年以后,因为小冰河时期结束,粮食不再因为气温降低而降低亩产。

    在这之前,各国只能维持原本的人口,甚至人口都一度下降。

    大明和齐国作为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,他们或许是唯二能提前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国家。

    因此在十八世纪到来之前,汉人人口很有可能会从原本的世界人口四分之一,上涨到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三。

    人口产生体量,这样的体量想要收复整个亚洲是轻而易举的,甚至拿下欧洲也未尝不可。

    因此这个五十年的机会,朱由检必须创造出来。

    在朱由检这么想的时候,脚步声从他身后传来。

    他与陆文昭侧目一看,原来是午休结束的朱由校起床了。

    “还有多久才能到宁波?”

    朱由校有些晕船,语气病殃殃的。

    闻言的陆文昭作揖回答:“回万岁,还有四个时辰左右,眼下已经到温州府的海域了。”

    “四个时辰……好吧。”朱由校无精打采的说着,朱由检瞧他那样子,也拿出了情报想让他分心一下:

    “哥哥若是觉得无聊,可以看看这些情报。”

    说着,朱由检也解释了自己想为大明赢得五十年安稳时间的想法。

    对此,若是以往的话,朱由校估计也就是一句“弟弟看着办便是,我都可以”。

    不过到了眼下,随着朱由检就藩时间越来越近,朱由校也该担起一部分担子了。

    他草草看过情报,并在看过之后,顺着朱由检的想法说道:

    “弟弟的意思就是,大明需要休养生息、韬光养晦五十年的时间?”

    朱由校对此有些皱眉,毕竟五十年时间太长了,谁也保不住大明会发生什么变化。

    如果说二十年、三十年朱由校还能等,毕竟王肯堂为他诊过脉,也说过只要他不吃丹药,勤于锻炼,大概能活到七旬左右的话。

    因此,二三十年的时间他还是能等,也有把握能控制住朝堂的。

    可五十年……那就不是他该担心的事情了,而是朱慈燃。

    甚至过分些说,这些事情连朱慈燃都不一定能等到,只能等到朱和垠来操办。

    “五十年时间太长了……”朱由校说出自己的想法,朱由检闻言也笑道:

    “若是哥哥想提前,那就得看看军备院的科技进展和大明的医疗、人口进展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这厮……”朱由校哭笑不得,合着自家弟弟是在这里等着自己。

    他哭笑不得之余,也不免做出保证道:

    “弟弟放心好了,我会在以后注重军备院的研究,同时注重惠民药局和官学司的。”

    “那时间就可以缩短一些了。”朱由检听后笑着点头,这让朱由校不免又在心里无奈,寻思自己又被自家弟弟算计进入了一个承诺中。

    不过,就算他不在意这三个衙门的事情,自家的太子也会在意。

    自家弟弟的算计,不过就是想上一重保险罢了,这并没有什么的,反而让朱由校不断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“这一路走来,弟弟说的科技重要性,我算是能理解了。”

    朱由校顶着晕船的难受看向远方,略有感慨的说道:

    “百姓有机器和没有机器,比有畜力和没有畜力的区别还大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拖拉机能普及,那它不仅仅可以让一户百姓轻松耕种三百亩地,还能让渔民收获更多的鱼货,让朝廷增加更多的税收。”

    “我虽然不敢想象弟弟曾经所说一个人能耕种上千亩耕地的话,但细细想来也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“因此弟弟放心好了,军备院的投入不会减少,反而会在灾后加大。”

    “另外……”朱由校深吸了一口气,转身看着朱由检,有些踌躇的说道:

    “弟弟以前说的很有道理,我不应该总想着驭民,不应该想着百姓闲下来就会生乱。”

    “大明朝的百姓过得太苦,只要朝廷稍微宽一宽,他们就能活的很舒服。”

    “不是大明朝养活了百姓,而是百姓养活了大明朝。”

    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……弟弟的话我都听进去了。”

    朱由校认真的对朱由检说出这一字一句,而朱由检能让封建时代成长起来的朱由校感受到百姓的不容易,这比他征服了一个个国家来说,更具有成就感。

    国家强盛不一定代表百姓富足,自秦以来,历朝历代稳定的局面不下千年,但百姓能吃饱饭的日子也就几百年。

    朱由校能理解到百姓疾苦,那朱由检不说能让大明百姓享受百年富足,但三十年富足还是没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“哥哥能如此作想,我也就放心了……”

    带着几分感叹,朱由检说出了这句话,转头看向了海上的波光粼粼。

    朱由校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除了波光粼粼,还有一艘艘在海上打渔捕捞的渔船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